首页
 师范类专业认证
 单位概况
 单位介绍
 领导班子
 院长
 副院长
 副院长
 职能部门
 办公室
 教育评价研究与数据中心
 基础教育评估所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评估所
 高等教育评估所
 教育质量监测中心
 学术组织
 重庆市教育评估院学术委员会
 编辑部
 重庆市家校社共育评估监测中心
 重庆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监测中心
 重庆市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经合组织国际学校评价研究中心
 挂牌机构
 重庆市“一带一路”教育评价中心
 重庆职业技术教育质量监测中心
 重庆市家庭教育监测中心
 重庆市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经合组织国际学校评价研究中心
 联盟组织
 中泰职教联盟
 评估纪实
 历史回顾
 办公场景
 党建工作
 党建要闻
 党建动态
 党风廉政
 党纪学习
 主题教育
 党员活动
 教育评估
 基础教育评估
 职成教育评估
 高等教育评估
 综合教育评估
 教育认证
 高职专业认证
 高职课程认证
 国际课程认证
 民办学校认证
 教育监测
 学前教育质量监测
 基础教育质量监测
 职业教育质量监测
 高等教育质量监测
 家校共育质量监测
 学术研究
 研究动态
 要报·专报·报告
 教育评估与监测杂志
 标准建设
 成果展示
 成果宣传视频
 成果有关的论文全文(32篇)
 成果有关专著及教材的关键信息(16部)
 学术事务
 组织机构
 政策制度
 研讨交流
 合作交流
 国际合作交流
 港澳台合作交流
 云生分享
 资料下载
 教育评价改革典型案例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通知 > 工作动态 > 详情

人民教育|评价如何赋能素质教育发展?要着力破解这五大难题

来源:人民教育 作者: 时间:2024-01-30

民小编说

我国把完善评价体系作为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为进一步拓展评价育人服务功能,一要构建评价育人理论新主张,二要构建评价育人实施标准,三要构建全息智能公共服务评价平台,四要构建评价赋能教学改革模式,五要构建评价育人保障体系。重庆市教育评估院党总支书记、院长刘云生结合重庆义务教育评价育人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进行了深入阐述,一起来看——

从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机制”,到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发展素质教育”,我国把完善评价体系作为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经过多年努力,素质教育与评价体系互动共生,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紧扣发展素质教育战略主题,聚焦评价育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拓展评价育人服务功能,还需要突破“评价限于价值判断”藩篱,在实践中着力破解“育人标准抽象难用”“评价科学化、智能化水平低”“评价融贯教学不足”“质量难大面积可持续提升”等问题。


一、构建评价育人理论新主张,开发评价育人、服务、创造功能,突破“评价限于价值判断”藩篱


在开展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和综合素质评价初期,“重视‘评教评学’,忽视‘用于教学’”问题被基层学校普遍诟病。究其根源,拘泥于西方舶来的四代评价理论是主因。改革开放后四代评价理论被引入我国,质量监测和综合素质评价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实施的。但随着“发展素质教育”新要求提出,其忽视评价育人功能的短板也越发凸显,向第五代评价迭代演进是历史的必然。我们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基础,根据我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城乡一体化、促进公平的需要,提出向第五代评价服务模式转型[1][2] 及学生立体评价构想[3]。


基于第五代评价理论,结合义务教育强制性、公益性、基础性、发展性等特点,评价育人理论突破了“评价限于价值判断”的认识藩篱,在实践中着力开发评价育人、服务、创造功能,构建发展素质教育的义务教育评价育人公共服务体系。


一是评价不仅要“认识价值”,更要“创生价值”。第一代评价以测量为特征,重在事实判断,但不可避免地要基于标准去发现价值;第二代评价以描述为特征,重在描述表现与目标的一致程度,确认价值;第三代评价以判断为特征,重在为决策提供专业判断,断定分析价值;第四代评价以建构为特征,重在不同的人通过协商赋予被评对象价值。这四代评价都局限于认识价值。第五代评价认为,教育评价并非纯粹的认识价值,因其教育属性,还应促成价值,继而创生价值。义务教育评价育人公共服务体系在底层逻辑上就是要实现认识价值、促成价值和创生价值有机统一。基于此,要进一步细化标准牵引教学、运用标准改革教学、完善标准创造教学。


二是评价不仅要“识人”,更要“育人”。教育评价要始终围绕“人”展开。前四代评价重在“识人”,第五代评价更注重“育人”,认为育人是教育评价的主体功能。教育评价有三个向度:一是关于教育的评价,旨在服务育人;二是促进教育的评价,旨在引领育人;三是作为教育的评价,评价本身就是一种育人。义务教育评价育人公共服务体系就是要把这三个向度统整起来,在目标任务上实现评价育人,即引领育人、实施育人和服务育人有机统一。基于此,要进一步构建评价赋能教学模式。


三是评价不仅要“人的专业判断”,更要“人机协同的全息智能评价”。前四代评价强调人的专业判断。第五代评价的行为样态远远复杂于前四代:主体从“单一”向“多元”扩展,对象从“单维”向“多维”扩展,内容从静态的“质”“量”向动态的“质、量、场域、时间”扩展,方法从“单向度评价”向学生学习纵向全过程、德智体美劳横向全要素融合的“立体评价”扩展,时间从“阶段性”向“全时段”扩展。这决定了教育评价必须是智能的,既需要人的智能,也需要机器的智能,更需要人机协同的智能。义务教育评价育人公共服务体系在工具、方法上就是要实现人、机器、人机协同智能的有机统一。基于此,要进一步开发智能评价系统。


四是评价不仅要“引领”,更要“服务”。前四代评价强调判定,引领功能突出,第五代评价强调创生,更注重服务。事实上,评价本身就是一种公共服务。义务教育阶段的评价体系有别于高考,具有公共性、普惠性、发展性等特征,评价从“指挥棒”向“服务器”扩展,提供公共服务是必然选择。义务教育评价育人公共服务体系在服务路径上就是要实现赋能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学校管理有机统一。基于此,要进一步构建质量保障机制,推动教学持续改进与发展。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形成了发展素质教育的义务教育评价育人公共服务体系模型(见图表1)。体系上“四方构建”:构建育人实施标准体系、全息智能评价公共服务平台、评价赋能教学改革模式、评价育人质量保障机制;功能上“四个实现”:实现评价引领育人、服务育人、实施育人及育人保障功能;目标上“一核发展”,即实现学生以素养为核心的全面、个性、持续、协调发展。

640.jpg

图表1:义务教育评价育人公共服务体系模型


二、构建评价育人实施标准,实现标准可见、可用、可测,着力破解“育人标准抽象难用”问题


育人标准抽象难用是评价牵引素质教育全面实施面临的首要难题。现实中,考试内容具体明确,但学生素养发展标准难测,教学标准模糊难用,分数和升学依然是事实上的指挥棒,不能有效发挥评价引领育人、促进学生素养全面发展的作用。针对这个问题,需要进一步开发标准划定技术,建立五育并举“素质尺”,突破“标准抽象难用”的瓶颈,实现育人标准可见、可用、可测。


一是逐层细化标准。按照“培养目标(理论上的、全要素的统一尺度)—课程标准(基本的、核心的、外显的尺度)—教学标准(关键的、可测的量化尺度)—评价标准(融入的、操作的、具体的尺度)”层层细化国家育人标准,尺度下推形成教、学、评一致,体现素养导向的育人实施标准,使标准可见;同时评价标准层层回归,尺度上推指向立德树人政策要求。二者双向互动,确保标准的抽象与具体相统一。


二是量化划定标准。一方面汇总已有量化标准,包括文件政策要求的量化标准、专业量表的全国标准;另一方面利用大数据,按照“尺度=f(质,量,场,时)”函数,计算在不同场域、不同时间范围内发展质量的数据常模,将国家标准具体化,建立特色化地方标准。


三是推动使用标准。要求教师结合教学实际,按照“国家标准必选守底线(将德智体美劳国家标准细化成每学期的教学标准和各个指标的评价标准)、地方标准限选成特色(将教育教学过程质量等地方标准细化成各学科的教学标准和各个指标的评价标准)、校本标准可选促创新(学校自定标准)”的原则,确定具体的学生学习标准和教学标准,并落实到日常教学中。


四是分层落实标准。对育人实施标准的分层落实情况进行三级评价,确保素质教育发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落地、落细。学校对教师教学定期评价,重点评价教师是否将科学的育人标准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区县对辖区内学校全覆盖监测,对学生和教师采用抽样形式,重点监测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整体水平。省级层面对区县监测,所有区县全覆盖,对学校、学生和教师采用抽样形式,重点监测教育教学过程和结果质量的整体水平和均衡状况。


三、构建全息智能公共服务评价平台,实现评价动态、立体、精准,着力破解“评价科学化、智能化水平低”问题


评价科学化、智能化水平较低是评价牵引素质教育全面实施面临的技术难题。现实中,评价不精准,在于发现的规律、优势和问题服务教学过程不力,不能有效发挥评价服务育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作用。针对这个问题,需要进一步开发智能评价技术,建立智能评价系统,突破“素养内隐难测”“评价效率低精度差”的瓶颈,实现立体评价动态及时精准。


一是打造智能评价系统。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智能评价系统,集数据采集平台及测评系统、云计算存储中心、分布式分析挖掘平台、数据驱动服务反馈平台于一体,创新智慧评价新场景,为教学过程提供数据、判断和策略等支撑。


二是创新评价技术。运用脑科学、心理学、评价学等多学科技术,开展日常表现融合式测评、任务完成综合式测评,实现内隐素质外显测评。通过多源数据采集、存储、挖掘、预测、人机对话式测评、智能分析、智能决策、智能秘书服务等技术,实现学生、教师、家长、社会多元参与,课堂、校园、家庭、社区等多场景评价。


三是建设智慧7库。汇聚不同领域、专业背景的专家形成专家库;研发多类型评价工具,形成工具库;汇总政策要求标准、专业标准,国际、全国、全市、学校、班级各级常模标准,形成标准库;采集评价数据,汇入PISA等数据形成数据库;通过数据挖掘提炼教学规律,提取优秀经验做法,完善教学评管改进策略,形成规律库、案例库、策略库,为平台提供智库支持。


四是形成立体评价模型。智能评价系统综合运用过程评价、结果评价、综合评价、增值评价等四个评价,整合过程性评价和阶段性评价,形成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全过程纵向贯通、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联通的评价体系。过程性评价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为主,融入日常教学评价。阶段性评价以省级和区县定期质量监测为主,融入学校、教师、学生自选测评(见图表2)。

640 (1).jpg

图表2:过程性评价和阶段性评价操作要点


五是提供评价公共服务。将评价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给师生、学校、区县、省级,各层级按需使用。智能评价系统基于“7库”和“一键生成报告”技术,按照“一省一策”“一区(县)一策”“一校一策”“一班一策”“一生一策”出具评价报告,为教学教改提供案例参考、策略支持、决策咨询等服务。


四、构建评价赋能教学改革模式,实现育人对标、优质、高效,着力破解“评价融贯教学不足”问题


评价融贯教学过程不足是评价牵引素质教育全面实施面临的操作难题。现实中,普遍注重外部质量评价的鉴定、证明、资政、回应等功能,与教学过程分离,忽视教学中的诊断、服务、指导等功能,不能有效发挥评价实施育人、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作用。针对这个问题,需要进一步开发评价育人融贯技术,建立评价赋能教学改革模式,突破“评价结果应用难”的瓶颈,实现教学实施对标、优质、高效。具体而言,省市、区县、学校、师生各司其职推动教学改革,优化五育并举的育人活动,协同推进素质教育发展。


一是省市、区县、学校分层推动教学改革与指导。省市、区县、学校各级组织各负其责(见图表3),基于评价反馈数据和报告,开展教学改革决策、督导、培训、指导等,推动教学反思与改进。

640 (2).jpg

图表3:省市、区县、学校基于评价的教改职责


二是教师具体负责教学改进与实施。教师基于评价公共服务平台和教学实施过程中产生的评价数据教学,把评价的“牵引→生成→反馈→驱动”功能融入教学设计(学生参与)→教学实施(学生学习)→教学检查(学生反思)→教学改进(学生再学习)全过程(见图表4),通过“确认个性问题→因材施教→家校共育”解决评价发现的个性问题,通过“确认共性问题→团队共同协商→寻求解决策略→重组教学过程→检验成效”解决共性问题。此实施模式贯通教学全过程、全时空、全要素,形成赋能效应。

640 (3).jpg

图表4:评价再造教学过程操作要点


三是学生强化学习评价与反思。形成评价赋能学习模式,教师基于评价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发布学习与评价任务→确定任务评价维度→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基于评价维度自评互评→评价结果与常模或标准比较”的学习与评价融合模式,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评价能力等。基于评价结果改进学习,评价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发现问题→预警反馈→策略推送→追踪优化”的服务功能,根据不同情况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策略支持。


五、构建评价育人保障体系,夯实制度、文化、能力基础,突破“质量难大面积可持续提升”桎梏


评价育人保障薄弱是评价牵引素质教育全面实施面临的基础难题。总体来说,目前省市、区县、学校基于评价实施教学教改比较缺乏制度、能力和文化保障。针对这个问题,需要进一步建立评价育人管理规范,培育质量文化和评价能力,突破“保障薄弱”的瓶颈,确保质量提升大面积可持续。具体而言,就是要建立集共同体、管理规范、能力建设、文化培育于一体的质量保障体系,确保评价赋能教学质量持续提升。


一是建立教学质量保障共同体。保障共同体内部由学生、教师、家长、学校管理者组成;外部由项目组牵头,联合督导、评估、教研、社会等多组织多部门组成。内外质保共同体基于智能评价平台,形成教学过程、专业技术、决策导向的质量保障机制。


二是形成质量评价管理规范。研制出保障过程性评价和阶段性评价质量的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及各类操作规范,保证评价真实、科学、公正、透明、规范,形成评价育人长效机制。


三是加强评价能力建设。建立“首席专家+骨干专家+一般教师”的教育评价人才培育模式,形成评价引领教学改革发展的人才链。针对专家采用目标导向的培训机制,培育首席专家上百名、骨干专家上千名;针对一般教师采用问题导向的研训机制,覆盖所有使用义务教育评价育人体系的学校及教师。


四是培育质量文化。践行“尺正明信、和合共生”和“评价育人、美好未来”理念,将质量文化嵌入评价标准、融入制度规范,激发学校和师生评价内驱力,形成发展素质教育的“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自创”的质量文化。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实践探索,重庆义务教育评价育人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打开了发展素质教育跨区域、成体系、强服务的新通道,促进了学生、教师、学校、区域素质教育发展,取得了良好效果。但由于评价本身的复杂性、评价育人体系构建的开创性,以及评价者自身认识的局限性,教育评价育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任重道远。下一步,我们将在改革实践中不断完善该评价育人公共服务体系,尤其是在升级智能评价系统、推动完善配套政策、加强师生评价能力建设、提高家长参与度、突破传统考试制度带来的不利影响等方面不断创新突破,为进一步发展素质教育注入更多活力,搭建更多支架,为更多师生、学校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获得评价育人公共服务提供专业支撑。


注释

[1] 刘云生. 抢占教育智能化评估的制高点[J]. 教育发展研究,2019,39(03):3.

[2] 刘云生. 第五代教育评价:迭代与发展[J]. 教育评价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集刊),2023(1):1-21.

[3] 刘云生. 学生立体评价的探索构想[J]. 人民教育,2020(21):17-21.


(本文系课题组共同研究成果。课题组成员:何怀金,重庆市教育评估院质量监测中心主任;卢锦运,重庆市教育评估院研究与数据中心主任;贾玲,重庆市教育评估院教育综合评估所副所长;钟冬梅,重庆市教育评估院经合组织国际学生评价中心副主任;陈洪余,重庆高新区教育事务中心教研员)

(本文作者系重庆市教育评估院党总支书记、院长)

文章来源|《人民教育》2024年第1期,原标题为《评价如何赋能素质教育发展——重庆义务教育评价育人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文章作者|刘云生
责任编辑|邢星
微信编辑|陶玉祥


重庆市教育评估院 重庆市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

电话传真:023-67715619 电子邮箱:cqspgy@126.com

地址:重庆市江北区欧式一条街兴隆路20号 邮编:400020